高雄建地,高雄建地出售,高雄建地買賣

目前位置:
  1. 首頁
  2. 不動產知識

高雄建地,高雄建地買賣,高雄建地出售.買高雄可以分割臨路建地出售資訊.找便宜的投資高雄建地,買高雄市建地.找高雄建地實價登錄行情,高雄買建地,請指定高雄建地網站-www.高雄廠房買賣租售.tw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第1頁541543最後頁
共5521筆/共553頁
搶在修法前?僑外資法人又出手買2兩戶信義聯勤2023/01/19發佈

實價揭露多筆指標豪宅案例,仍見法人購屋蹤跡,包括大安區「One Park Taipei元利信義聯勤」,僑外資法人「億錩投資」以貸款方式於2022年9月一口氣買下9樓兩戶,總價高達7.2億元,單價分別為228.7、231.2萬元;另外,大直「西華富邦」37樓戶,2022年12月底成交3億2868萬元,每坪221.8萬元,買家「大咸實業」以無貸款方式直接向「富邦建設」買進,這三筆交易全數都站上200萬俱樂部一員。


▲One Park Taipei元利信義聯勤 (台灣房屋提供)

▲One Park Taipei元利信義聯勤 (台灣房屋提供)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房地合一稅2.0上路後,法人購置不動產的節稅功能銳減,不過還是有許多企業家和高資產族會以法人名義持有豪宅,除了持有成本和部分裝修費用可以報稅之外,其實主要是家族置產規劃,和公司資產配置等多元考量,如今平均地權條例修法通過,上路後對於高價豪宅的買氣應該有明顯影響。



特別的是,這次新揭露的「西華富邦」37樓戶,特別備註說明價格包含裝潢費用2250萬元,推論該戶可能為建商裝潢的實品屋。張旭嵐指出,豪宅裝潢費所費不貲,通常一坪大約是20萬左右,以該樓層室內100坪左右的空間,裝潢費用2250萬,符合豪宅裝潢行情。而此交易扣除車位及裝潢費後,單價為206萬元,對照2021年37樓同樓層戶成交230.6萬元,這次買家購入的價格可說是相對划算。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觀察2022年台北200萬俱樂部豪宅,共有9大豪宅,其中潤泰敦峰交易最多,共有9筆;而截至目前為止,2022年單價逾200萬的交易共揭露31筆,比2021年的52筆,減少4成左右,其中由法人名義購置的就有17筆。



第一建經研究中心副理張菱育指出,日前《平均地權條例》部分條文甫三讀通過,其中對於私法人購屋將採取許可制,若購屋目的為長期出租經營、或做為員工宿舍,經官方許可後雖能購買,但5年內不可辦理移轉及讓與,所以未來法案上路後,以私法人名義購置不動產的案例恐將大幅減少,若仍有購屋需求,則會朝向以登記在個人名義的方式購屋居多。


▲台北2022年200萬俱樂部豪宅(台灣房屋提供)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房地產新聞】









 
建案「代銷天下」將逝去?2022北台灣占達84% 專家:恐是黃昏最後璀璨2023/01/19發佈

住展統計,2022代銷案約佔84%,不過,未來恐有建商自建自售趨勢。(圖/住展提供)



根據住展雜誌統計,2022年北台灣約195個新建案總銷逾20億元,其中164個交由代銷銷售、佔比約84%,其餘31個指標案由建商自建自售。住展指出,觀察指標案分布,台北北投、新北三重、桃園市區、竹縣竹北的自建自售指標案較多,四區皆屬於近年房市發展熱絡、買氣相對穩健的「戰區」。



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成采錡表示,未來預售屋限制換約轉售實施,將衝擊預售屋市場買氣,使財務相對不健全的中小建商,較難藉由推出預售建案及時籌措款項,提升資金斷鏈風險。當有建商倒閉案例出現,將再次打擊消費者信心,影響建案銷況,進一步壓縮中小型建商生存空間,形成加速市場走向大者恆大的負面循環。



當建築業大者恆大,大型建商對市場價量的影響程度將提高,進一步對代銷業帶來不小衝擊,因為目前已有不少大型建商挾著資源充足、品牌力強等優勢,成立團隊負責銷售旗下建案。



房市一級戰區 建商親征



在台北一級房市戰區北士科,建商不約而同採自建自售模式,深耕在地的家居、璞園分別推出「家居璽玉」、「樸園璞開石」,華固則在一年內推出「華固文臨」、「華固上文林」2個住宅自售案。



而在新北房市戰區之一三重,北台灣十大建商甲山林、冠德各有「甲山林市政官邸1號」、「冠德心天匯」銷售中,新濠一如既往,自售「新濠漾Ⅱ-紐約公園」。桃園指標重劃區中路、小檜溪則分別有「昭揚大和」、「大和大悅」及「遠雄夏沐」,由建商自售。至於去年房市買氣相對穩健的竹縣竹北,也有出現指標建商自售案如「耘禾」、「椰林青靚」、「惠宇謙恆」。



建商推案轉向 代銷考驗到來



去年指標建商自售商、廠辦案,有士林「華固樂富中心」、內湖「長虹豐匯商業科技大樓」、內湖「金矽谷NO.26」、中和「遠雄擎光」、新莊「寰宇一號」、中壢「森PLAZA」等。其中士林「華固樂富中心」、內湖「長虹豐匯商業科技大樓」,都進場不到一年便整棟售出。



因《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限制預售屋換約及私法人購屋,部分市場資金有望流向商用不動產,目前除北台灣十大建商興富發、華固、中悦、冠德有商、廠辦案待推出,其他上市櫃建商也有相關推案計劃。



成采錡表示,商、廠辦案因銷售期較長,過往非代銷業者的接案首選,隨著新法上路及商、廠辦新推案數量增加,各指標代銷業者如何調整接案策略、控制銷售風險,成為今年市場的觀察重點之一。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房地產新聞】







 

法人這樣買房子!他豪砸7.2億買豪宅 張旭嵐:打炒房上路後買氣將受創2023/01/19發佈
實價揭露,僑外資法人「億錩投資」一口氣買下信義聯勤2戶豪宅,總價7.2億元。(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實價揭露多筆指標豪宅案例,仍見法人購屋蹤跡,包括大安區「One Park Taipei元利信義聯勤」,僑外資法人「億錩投資」以貸款方式於去年9月一口氣買下9樓兩戶,總價高達7.2億元,單價分別為228.7、231.2萬元;另外,大直「西華富邦」37樓戶,去年12月底成交3億2868萬元,每坪221.8萬元,買家「大咸實業」以無貸款方式直接向「富邦建設」買進,這三筆交易全數都站上200萬俱樂部一員。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房地合一稅2.0上路後,法人購置不動產的節稅功能銳減,不過還是有許多企業家和高資產族會以法人名義持有豪宅,除了持有成本和部分裝修費用可以報稅之外,其實主要是家族置產規劃,和公司資產配置等多元考量,如今平均地權條例修法通過,上路後對於高價豪宅的買氣應該有明顯影響。



特別的是,這次新揭露的「西華富邦」37樓戶,特別備註說明價格包含裝潢費用2250萬元,推論該戶可能為建商裝潢的實品屋。張旭嵐指出,豪宅裝潢費所費不貲,通常一坪大約是20萬左右,以該樓層室內100坪左右的空間,裝潢費用2250萬,符合豪宅裝潢行情。而此交易扣除車位及裝潢費後,單價為206萬元,對照2021年37樓同樓層戶成交230.6萬元,這次買家購入的價格可說是相對划算。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觀察2022年台北200萬俱樂部豪宅,共有九大豪宅,其中潤泰敦峰交易最多,共有9筆;而截至目前為止,2022年單價逾200萬的交易共揭露31筆,比2021年的52筆,減少四成左右,其中由法人名義購置的就有17筆。



第一建經研究中心副理張菱育指出,日前《平均地權條例》部分條文甫三讀通過,其中對於私法人購屋將採取許可制,若購屋目的為長期出租經營、或做為員工宿舍,經官方許可後雖能購買,但5年內不可辦理移轉及讓與,所以未來法案上路後,以私法人名義購置不動產的案例恐將大幅減少,若仍有購屋需求,則會朝向以登記在個人名義的方式購屋居多。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房地產新聞】









 
人口愈來愈少 房價還是一直漲!他曝關鍵因素:超無奈2023/01/19發佈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影響房價的四個基本要素:(1)供給、(2)需求、(3)資金、(4)利率。



如同讓鸚鵡學會(1)供給、(2)需求,就能成為經濟學家一樣,只要再讓這隻鸚鵡學會(3)資金、(4)利率的概念,牠就能成為房市專家。



 



一、供給+需求



首先,讓我們用最白話的方式來說明「供給」,簡單來說,就是市場存在著多少的住宅(中古屋),以及之後陸續會再蓋出多少新房子(預售屋)到市場上。



不過呢,雖然我們常說臺灣地狹人稠、土地就這麼一點點,但其實臺灣住宅的供應量是非常充足的,甚至從2016年來,住宅供給量一年比一年更高,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現狀,就是市區房子越蓋越小(用低總價掩蓋高房價的問題,也能讓建商蓋的戶數更多)。



其次則是「需求」,也就是多少人想要買房子,或者可以稱之為「買氣」。由於我們華人自古以來強烈的「有土斯有財」觀念,再加上臺灣扭曲的租屋市場,使得臺灣人買房需求始終非常強勁,我相信「買房」這件事情,肯定也是你人生的夢想之一,沒錯吧。



基本上光看供給和需求,就能決定價格的走勢,這一點並沒有錯,但因為房地產具備著「資產」的價值,也就是具備了能夠投資的屬性,因此除了房子供給出來的「物」、具備買房需求的「人」以外,另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就是「錢」,而影響錢的要素就是「資金」和「利率」。



二、資金+利率



所謂的「資金」,就是經由國家央行發行出來現金,然後像活水一樣流入市場內,當國家發行的現金越多,市場內的人就會拿到更多的現金,而在商品供給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因為人人手上的錢變多了,消費的需求就會更強大,需求大於供給就會讓價格上升,產生所謂的通貨膨脹(關於資金是如何影響房市的部分,等等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最後的要素則是「利率」,這邊你要知道資金是有所謂的「趨利性」,也就是資金自然都會流向利率更高的地方。



這樣講可能有點抽象,讓我打個比喻:假設你現在手上有1,000萬,然後在臺北市買了一間小套房辛辛苦苦收租,還要自己管理、自己處理修繕、自己面對租客雜七雜八的瑣碎問題,結果一整年下來,僅僅只有2%的租金收益。



但如果銀行從今天開始,就將臺幣定存利率拉到5%以上,請問你還會想當房東嗎?肯定不會吧(期待房價漲幅就另當別論),於是就會讓許多房東決定把房子賣掉,輕鬆地去收5%的定存。



相反地,為什麼大家現在都把錢從銀行借出來去炒房、炒股,就是因為往年新臺幣定存利率連1%都不到,把錢放在銀行根本沒賺頭,甚至每年還會被通膨吃掉現金的價值,等於把錢放在銀行是不賺反虧、實質的負利率,那麼大家當然就會把錢從銀行領出來做其他更高利率的投資,這就是趨利性。



三、恐怖的乘數效應



房地產因為總價高,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泳池,非常適合承載大量的資金,同時房地產又具備獨特的三大特性:保值、增值、現金流,再加上傳統觀念與制度漏洞導致買房需求相當強勁,於是在房地產的利率較高(漲幅或租金)、資金又大氾濫的時候,自然就成為吸引資金進駐的最佳標的。



當銀行利率那麼低,大家都把錢領出來買房,於是大量現金都要去競爭數量有限的房子,根據價高者得的道理,房價自然會被資金推高價格。假設房價一個月的漲幅等於放在銀行一年的定存利率,有錢人當然更想把錢放到房地產裡;而沒錢的人,也會想跟銀行借錢去買房,期待靠房地產翻身致富,於是導致更多湧入的現金把房價水位再往上推升。



這邊順便分享一個小故事,讓你知道氾濫資金是如何刺激市場。



假設今天有間印刷公司賺了100塊錢,然後將這100元發薪給員工,員工再把這100元給孩子當零用錢,孩子再拿這個100元去買漫畫,漫畫店又將這100元付給印刷公司,這一連串的過程中,這100元被使用了5次,就產生了500元的效益,那如果這張100元被一千人、一萬人使用過呢?這就是經濟學上的名詞「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



而當氾濫的資金開始進入市場,讓今天這個金額從100元變成100億、接觸的人從五人變成數百萬人,你就可以想像氾濫資金帶來刺激效果會有多強大。總之,資金量影響著房價水位高低,資金對於房價的影響,無論是預售屋還是中古屋、蛋黃區還是蛋白區、公寓大廈還是透天別墅,無一例外、無一倖免。



只要你能看懂上述這個例子,了解供給、需求、資金、利率,是如何交互影響臺灣房價變化的話,那麼恭喜你,光是免費把本書閱讀到這邊,你就至少比全臺灣50%以上的房仲更懂房市了,是不是很簡單呢?



四、看不見的黑手



因為接下來的內容會比較艱澀一點,所以我們就以生活中的情況來聊聊吧。



我相信現在應該沒有人在投資「臺幣定存」吧?假設臺幣定存的年利率是1%,但平均每年通膨是2%的話,等於臺幣定存就是實質的負利率,也就是把錢放在銀行裡面只會越放越少,大家為了避免自己的畢生積蓄變薄,自然會把錢放在利率更高的其他資產上(資金的趨利性)。



也就是說,銀行的「低利率」就是一股強大的推力,將資金從銀行推往市場的力量,而利率更高的房地產或股市,則具備強大的吸力。



既然講到資金與利率,就一定要談到掌管國家錢包的重要機構「中央銀行」,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壞,中央銀行(以下簡稱央行)的影響力絕對不輸給由人民選出來的總統、立委和民代,因為央行可以像控制水龍頭的出水量一樣,控制著資金的水龍頭來影響全國市場經濟。



你可能會好奇:「央行有這麼厲害啊!那央行是怎麼透過控制資金來影響經濟?」,現在的你,已經可以理解以下的簡單邏輯:當經濟差時,央行會將資金注入市場以刺激經濟,因為當資金多,就能夠讓民眾與企業的收入增加、需求增加,這就是所謂的景氣擴張,但因為市場上的東西沒有變多,可是購買的需求提高,就會導致價格上漲進入通膨階段。



很多人聽到通貨膨脹都會聯想到不好的事情,例如之前的委內瑞拉、以及印出史上最大面額的辛巴威等等(他們都因為亂印鈔票來支付債務而導致超嚴重通膨),過度的通膨就會讓物價飛漲、老百姓的現金變薄而買不起東西。



但其實你要知道,只要保持適當的低度通膨,例如每年1∼2%,反而能刺激經濟、讓經濟變得更好,這也是全球每個國家的目標,因為商品只要能一天一天慢慢變貴,民眾就會想要早點消費,進而刺激經濟提升,物價也較穩定。相反地,萬一價格進入了「通貨緊縮」的通縮階段,那就代表著商品會一天一天變便宜,消費者知道東西會慢慢變便宜就不會急著去消費,導致經濟變差,因此各國都會努力避免讓自己進入通縮的情況。



當經濟火熱導致通膨過高時,央行就會想辦法收回資金,來避免市場過熱導致的泡沫風險,而央行收回資金的常見手段,就是將銀行的利息提高,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升息」,因為放在銀行的錢幾乎零風險,如果放在銀行的利息又不錯的話,就會因為資金的趨利性,讓大量現金從市場回到銀行體系內停止流動,停止乘數效應、降低通貨膨脹。



當央行把利息變高以後,連帶著借錢貸款的成本就會變高,民眾和企業借錢的意願就會降低,消費的意願也會減弱,進而讓過熱的市場降溫下來,也因為前面通膨讓東西變貴,但升息後的購買需求又降低,就會讓價格進入下降的通縮階段。最後,又會因為升息讓市場太冷,使得央行再次注入資金去刺激經濟,這個不斷重複的歷史,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景氣循環」。



而在景氣循環中的「升息階段」時,已經扛房貸的屋主壓力會變大,因為房貸利率會慢慢變貴,讓屋主不是盡量趕快把貸款繳清,就是想將房子出售以解決房貸壓力。而當需求不變,卻有越來越多的屋主因為貸款壓力將房子釋出時,供給量就會提升,但買方卻因為銀行貸款成本變高而降低購買意願,買氣(需求)就會降低,於是房價就會有下修的壓力。



正因如此,如果想要買到價格合理的房價,選在升息階段入場就是最聰明的規劃,雖然乍看房貸成本變高了,但是你的砍價幅度也變得更大,從房價方面省下來的成本,更遠遠高於升息的那額外一點點利息。



五、刻意低利率的臺灣央行



理論上,我們的利率應該會隨著景氣循環而升高或降低,但我們臺灣央行近二十年來的情況,卻是降息就盡量往下降,需要升息時,就盡量不要升,而刻意壓低利率的策略,就讓低利率的環境造就了臺灣高房價的體質,以及臺灣產業無法提升等問題,進而使得現在年輕人得用低薪來面對高房價的人生。



以主計處2022年第二季公布的最新數據,臺灣的房價所得比來到了9.69年,也就是平均每個人要不吃不喝近十年才能買得起一間房,臺北市的數字更來到驚人的16.17年。



下表為中國的房地產網站《居外》於2021年的統計,根據該網站統計數字,以臺北市中正區來算,均價約為7947.5美元/平方公尺,看起來並不算太高,那是因為臺灣在計算單價時,沒有將30∼40%的公設坪數扣掉,如果將平均35%的公設比扣除,臺北市中正區的平均房價約10,729.12美元/平方公尺,大安區則為11,932.51美元/平方公尺,不輸給許多國際級一線城市精華區的房價。



明明人口越來越少、人民薪資停滯不前、住宅供給量還越來越多,為何臺灣房價卻能屢創新高、還越來越高呢?



(圖/采實提供)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房地產新聞】







 

原物料漲「預售屋跟著飆翻天」?專家笑:小學生都會算2023/01/19發佈

 



2020到2022這三年來,業者幾乎都是發自真心認為這兩年房價高漲的真實原因,就是供應鏈問題導致的原物料上漲和通貨膨脹,而消費者對這樣的說法也高度買單。



基本上,我並不反對原物料上漲與通膨嚴重導致房價上漲的看法,但把這兩年的房價飆漲全部歸咎於原物料與通膨上,並不準確且以偏概全,是個被業者們過於誇大影響力的「話術」。



 



原物料漲 干中古屋什麼事?



回到本質性的問題,請問原物料上漲,到底跟中古屋有什麼關係呢?中古屋並沒有用到任何新的原物料,你們家的房子也不可能住一住就自己長大了八坪,更不可能一覺醒來,你家的老屋就變成全新大樓了,所以回歸到本質性來講,既然中古屋不會用到任何的原物料,那原物料上漲關中古屋房價什麼事呢?



這時你一定會說:「不對啊,就算不影響中古屋,可是原物料上漲會讓預售屋的價格上升,預售屋價格上漲當然會帶動中古屋的價格啊」,沒錯,你說的完全正確,但原物料的上漲,真的能讓漲幅這麼誇張嗎?



原物料與通膨 能讓預售屋漲翻天?



代銷最喜歡對你說:「如果麵粉漲價了,麵包當然也會變貴」,所以原物料大漲三成,房價當然也要上漲30%,用這個聽起來毫無瑕疵的邏輯來說服你,於是你也就信了、對上漲的售價買單了,並且還認為這樣的調漲非常合理。



錯!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才讓全臺灣這麼多人在2020至2022年買貴還卻自以為賺到,接下來要向你揭曉的內容,會大大地顛覆你的認知,還會讓這兩年剛買預售屋的屋主受到嚴重的打擊。



業者不願意說的真相



這個業者都不願意告訴你的真相是:「建商的利潤率」。



用麵粉漲價所以麵包變貴,這也是前面說過的「偷換概念」技巧,以原物料上漲所以預售屋價格當然也要漲來說,大家都以為原物料上漲三成,所以房價跟著漲30%很合理,但你曉得原物料占建商的「總銷」多少比例嗎?



這邊我必須初步講一下「總銷」的概念,所謂的總銷,就是整個預售案全部售價加起來的金額,比方說臺南市有一個預售案,總共蓋了200戶,平均每一戶總價一千萬元、每坪單價25萬,所以200戶乘上一千萬的售價,這個預售案的總銷就是二十億元,只要建商把這200戶都按照一千萬的售價賣光光,建商就可以收到二十億的營收,到這邊都非常簡單,小學生都會算。



接下來你需要知道的重點是,這一戶一千萬、一坪25萬的售價,是怎麼訂出來的?簡單講,主要是由三大要素組成:



(1)土地成本



(2)原物料與其他成本



(3)建商利潤



建商的最終營收,必須將總銷的二十億扣掉土地成本與原物料等相關成本,最終才是建商能夠拿到的利潤,因此這三大要素各自占的「比例」就非常關鍵了,以平均來說,通常土地成本是最高的,大概占總銷的40∼50%左右,也就是我們每花一百塊錢買預售屋,當中有將近一半的費用是支付在土地成本上。



而建商的利潤率,則是依照景氣浮動的,如果空頭市場就賺得少一點,可能落在20∼25%左右,但如果像2021年這種瘋狂大多頭,民眾必須要用搶的、用拜託的、用塞紅包的方式來買預售屋,換作你是建商,你也會把利潤率拉更高吧!因此大多頭市場的建商利潤率,可能會落在25∼40%左右,也就是你每花一百塊錢買的房子,大概有三分之一到四成是建商賺取的利潤,畢竟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建商是不可能做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大概知道,以2021年這種大多頭時期來說,建商從政府那邊取得的土地成本肯定不會低(因為太多建商在搶地,所以地方政府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盡量把土地售價拉高),假設土地成本占總銷40%、建商的利潤抓35%就好,那麼原物料、工人之類的相關成本,僅僅只占總銷的25%左右而已。



這樣你突破盲點了嗎?



以上面的例子來算,明明原物料等相關成本只占總銷的25%左右,但代銷跟你說的原物料大漲三成,其實頂多就是這25%的比例的成本漲三成,也就是約總銷的7.5%而已,沒錯吧!



也就是說,如果原物料上漲三成,那麼你的房價成本多增加7.5%,這很合理,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業者稱原物料漲三成,建商就把房價順勢調漲三成,而你卻因為相信「麵粉漲價所以麵包等比例變貴」的說法,而願意額外支付22.5%的房價,那麼多的這22.5%的錢,你覺得會是到哪裡了呢?有可能回饋給實際在工地內辛苦勞動的工人口袋嗎?



聰明又有邏輯的你,這下明白「原物料上漲」和「通貨膨脹」這個話術的陷阱在哪了吧!



業者們會如此愛用這個話術的原因,就是因為不但表面上看似非常合邏輯,很容易讓一般消費者完全接受以外,另一個好處,就是會讓消費者誤以為房價上漲趨勢,就跟通貨膨脹一樣是「不可逆」的。



比方說,我們都知道現金放在銀行不做投資,就會被每年約2%的通貨膨脹給吃掉,十年下來就會讓你的現金減損20%的價值,相反地,資產卻會隨著通貨膨脹一點一點上升。假設一間房子不靠供需或資金所推升,光是靠低度的2%通膨,十年後也能讓這間房上漲20%,再加上因為低度通膨才能讓經濟穩定發展,所以低度通膨也是各國央行努力的目標,並且極力避免通縮(例如不斷印鈔的日本),所以通貨膨脹就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只要將通膨的不可逆趨勢,套進原物料上漲的情況,再將這個概念塞進預售屋內、放進中古屋裡,再加上這時候業者的一句「買房可以抗通膨」的話術,很容易就會讓消費者也以為房價上漲也是不可逆的趨勢,就會在2022年先買到2032年的售價,都還沒抗到通膨就立刻現賠了,畢竟一般消費者也很難想像預售屋的價格會跌,因為大家都認為建商價格絕對很硬,也有時間跟消費者耗,可是,預售屋真的有降價讓利的可能嗎?



答案是100%肯定的。



建商會降價的理由也很單純,那就是建商本身營運的巨大管銷,如果建商不蓋房、不賣房,就無法有營收進來。如果在空頭市場,預售屋的售價不吸引買方導致賣不出去的話怎麼辦,難道建商真的那麼有本錢去跟市場耗個五年十年嗎?



別高估建商的資金鏈了,尤其是必須對股東交待的上市公司,以及財力薄弱的地方中小建商,如果銷量太差會讓建商被空轉的成本壓垮,因此降價促銷就勢在必行了,可是就算想要降價,土地成本跟原物料等成本又卡在那邊動不了,於是建商就只能靠降低自己的「利潤率」,用「讓利」的方式來壓低售價,才能跟中古屋市場競爭為數不多的空頭期買方。



想像一下,如果建商的利潤率從40%降到25%,讓總價下跌15%的話,建商一樣能夠賺到錢,但中間省下來的這15%的成本,不就是你能省下來的辛苦錢嗎?以一間一千萬的房屋來算,如果建商願意讓利15%的利潤空間,你就直接省了150萬的購屋成本,以月薪5萬元的你來算,等於白白額外多賺了兩年半的薪水!假設只要晚兩年半進場,就能讓你現省150萬、少受公司與主管兩年半的氣,那你還會這麼急著買嗎?



這樣子你就能明白,為什麼要等空頭期再進場買房的理由了。



不要懷疑建商不會降價,就在2022年7月下旬,臺北市北投區的預售案「天綺」,從原本平均開價88萬下降至每坪81萬,降價的幅度高達7.9%,打響這波空頭預售屋降價的第一槍,該建案距離捷運奇岩站僅500公尺,其實地點並不差,而天綺率先降價的原因,業者對媒體的說法竟然是:「不希望讓年輕人負擔太重」。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房地產新聞】







 

房價太貴沒人買?大台北「十大熱銷捷運站」 北市慘剩2站、新北奪8站2023/01/19發佈

2022年大台北房市最熱捷運站出爐,台北市佔2站、新北市佔8站。(圖/永慶房屋提供)



房價居高不下,民眾也僅能往相對便宜的地方購屋!根據永慶房屋統計,2022年大台北捷運站周邊800公尺房屋交易排名,第一名為台北市中山國小站拿下,但其他九站通通都在新北市,顯見台北市居高不下的房價,讓房市買氣難以與外縣市比較。



根據永慶房產集團資料,2022捷運站房市熱銷排名,第一名中山國小站的531件、第二名環狀線幸福站386件、第三名板南線海山站369件,第四名西門站279件。其他第五~第十名通通位於新北市,成交件數落於258~273件。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針對入榜各站體周邊機能做出一一分析如下:



中山國小站



旁有新生高架道路且公車路線多,交通網路密布,鄰近晴光商圈,周邊學區從國小、國中到高中一應俱全,還有臺北市立圖書館恆安民眾閱覽室,附近也有多處公園,生活機能成熟,房價每坪約65.3萬,因產品型態多元,受到不少購屋族群青睞。



環狀線幸福站



幸福站緊鄰頭前重劃區,周邊有公共設施、學區、量販店資源完善,搭乘捷運半小時左右就能到達台北市中心,房價大約落在每坪44萬,價格相對親民,適合偏好沿捷運線尋屋的首購族入住。



板南線海山站



位在土城的海山站,不僅捷運路線經過,公車班次也非常多,交通極為便利,另外,捷運旁就有公園,周遭學區有新北高工、中正國中以及兩所小學,附近生活機能佳,住宅平均單價為44.4萬左右,鄰近周邊有土城工業區,也設有多間醫療院所,因此吸引不少就業人口和退休族群購屋於此。



西門站、永安市場站



西門站是板南線和松山新店線的交會站,交通便捷,鄰近西門町商圈,因周邊普遍屋齡偏高,房價比市中心其他區域略低一些,受到不少依賴捷運通勤的族群歡迎;永安市場站搭兩站就能到達台北市,附近有大型公園、國立圖書館,周邊也有傳統市場、連鎖超市,生活機能豐富,房價大約落在每坪54.3萬,也是不少購屋民眾指名的捷運站之一。



「環狀線」5站上榜 竹圍站3字頭房價吸睛



熱銷捷運站前十名中,環狀線就有五站上榜,除了幸福站,其餘入榜的站有新埔民生站、景平站、新北產業園區站及中原站,這些站體周遭生活機能完善,加上新北市政府致力推動環狀線各站點土地開發案,期望藉由民間資金投入,將環狀線打造為投資黃金廊帶,吸引企業進駐,進而翻轉都市及捷運沿線經濟發展。



入榜的環狀線五站周邊交易量平均250件,目前房價每坪約落在44.4~51.9萬左右,藉由捷運各站點聯合開發陸續推動,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及人潮,未來環狀線路段完工後,大台北的捷運網路更加密布,便利性大幅提升,將會帶動沿線的人流、經濟成長及周遭房市表現,因此,環狀線未來的發展不容小覷。



竹圍站以交易量258件進入前十榜單中,陳金萍表示,竹圍站生活機能健全,鄰近的北投有北投士林科學園區活絡周邊,加上竹圍站平均單價約36.1萬,相對親民,因此帶動了竹圍站附近的交易量。



最後,陳金萍補充,交通是影響許多民眾購屋的首要因素,隨著捷運系統日益便捷,讓相當多人選擇逐捷運而居,因而帶動了捷運站周邊的房市交易,接近捷運沿線尾端的站點也因交通便利且價格親民成了新寵兒,不過也要注意過於靠近捷運站體所帶來的問題,因此,購屋有交通需求的民眾,不妨前往捷運沿線站點周邊尋屋,並多布局留意,才能找到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物件,購得心目中的理想好宅。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房地產新聞】







 

北市買房熱點 市民大道連冠2023/01/19發佈

台北市政府地政局17日根據實價登錄資訊統計指出,2022年的新成屋成交量最熱門區段,榜首由市民大道四段奪得,每坪突破200萬並連兩年居冠;至於最親民的新成屋則是北投稻香路,每坪約58萬元,不到第一名的4成。



 至於最熱門新成屋路段第二名為敦化南路一段、每坪155萬元,第三名為信義路二段、每坪152萬元。在中古屋方面,最熱門區段為仁愛路四段、每坪114萬,已四連霸。另外在住宅租金行情方面,以信義路五段最高,每坪月租金單價達2,015元。



 台北市政府地政局昨天公布年度買賣及租賃交易量前40名熱門路段,排名類型分為:「買房版」的新成屋、中古屋,以及「租房版」三種。其中,「買房版」以屋齡5年為界,分別統計0~5年屋齡的新成屋,及5年以上中古屋交易量,以每坪平均交易單價進行排序。



 結果顯示,台北市最熱門新成屋交易路段,前15名路段每坪單價都在百萬以上。前3名分別為市民大道四段、每坪203萬元,敦化南路一段、每坪155萬,信義路二段、每坪152萬元。其中,市民大道四段每坪突破200萬元,地政局表示,主要係因位於微風百貨周邊的新成屋拉高均價所致。



 中古屋方面,最熱門的前3名路段,榜首為仁愛路四段、每坪114萬元,已蟬聯4年,第二名為信義路四段、103萬元,第三名為忠孝東路四段100萬元。



 至於新成屋熱門路段的最親民區段,第一名為稻香路每坪58萬元,第二名為五分街62萬元,第三名為華亭街69萬元。另外最親民中古屋路段前三名分別為:中和街42萬、溫泉路42萬及康樂街53萬元。



 最熱門租屋區段方面,2022年以信義路五段每坪租金行情最高,每坪月租達2,015元;第二高租金為南京東路二段、1,996元,第三高為市民大道一段、1,988元。至於月租金單價相對親民的熱門路段,為中和街的895元。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房地產新聞】







 

房市創舉政府推使用權宅2023/01/19發佈

為實現居住正義,內政部將結合財政部、金管會等跨部會推出使用權宅的住宅新選項。據財政部透露,已在盤點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2.5坪)以下的地上權土地,考慮由政府興建使用權概念的住宅給一般民眾,但因涉及住宅法修訂,農曆年後內政部會找跨部會討論。



 知情人士透露,未來興建完成,不是出租、也不是出售,是一種使用權付費概念,會明訂最低使用年限,但不會限制最長年限,至於付費機制,仍在規劃中。



 依內政部初步構想,使用權住宅不排除定義為社會住宅類型的一種類型,但社宅明訂只租不售,一旦要用「社宅」角度認定,未來需修《住宅法》放寬社宅定義,不限只租不售。官員說,一般民眾出租社宅最長6年,短期內較難放寬,因此擬再提供一項「住宅」的新選擇。



 財政部官員表示,這項新住宅主要提供經濟能力高於社宅租戶、但又買不起一般住宅民眾的購屋需求,「是使用權住宅」,非地上權住宅。知情官員說,這種新模式,有家的歸屬感,自主性高,彈性也大,且可自行裝潢,未來使用年限傾向只訂最短年限,太短對家的歸屬感沒有意義,至於上限則採彈性自由,不限只有20年,要住30年、50年都可以,房子使用年限多長就可住多久,「不需要用房子把人綁住」。



 財政部指出,這項使用權住宅原則由國家來蓋,才不會有營建成本再灌注進去,影響價格。至於土地選擇,目前鎖定1,000平方公尺以下標的,主因1,000平方公尺以上地上權土地多用於標租,且仍以都會區為主,但地點可能「遠一點」,用(交通)時間來換取價格空間。



 至於使用權住宅採出租或出售?內政部高層表示,「既非出租也非出售」,是一種使用權即債權概念,未來不一定是繳權利金,但一定要付費才能使用;至於付費機制,有多元邏輯仍在評估。知情人士說,這項構想是參考各國住宅政策經驗及方案,且屬台灣獨創概念,既要市場化又要合宜,由於十分複雜,使用權宅營運系統及背後風險財務,還有如何操作,都還在釐清構思中,需1~2個月研商才能具體化。一旦推出,對市場應會十分搶手,但如何擴大供給?年限如何訂定?都要有不同的配套措施搭配。



 據了解,比較確定的是,取得使用權宅未來不得再進行買賣和贈與繼承,也會訂有排富條款。據了解,目前傾向由財政部提供地上權土地,由住都中心負責興建營運,之後委由政府透過包租代管方式建立使用者退場機制。



 官員解釋,有人用20年使用權宅來說明,主因從小孩出生至20歲成年,可能就可換房子,有其他選擇,20年定位是提供不同人生階段的人能有「階梯式的選擇和彈性」,但實際居住年限不會綁住20年。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房地產新聞】







 

專家傳真-被遺忘的平均地權精義2023/01/19發佈

從2021年底開始到近日平均地權條例的五大修正重點,蔡政府的打房措施比馬政府時代來得多,但對未來抑制房價繼續飆漲,個人持悲觀看法,表面看五大修法重點是非常有力道,但根本沒有修正到造成房價持續大多頭的關鍵點,因此短期是會造成房價下跌,但長期還是繼續飆漲。



 此次修法重點有五項:1、限制換約轉售;2、重罰炒作行為;3、建立檢舉獎金制度;4、管制私法人購屋;5、解約申報登錄。個人認為,內政部根本遺忘了平均地權精義:漲價歸公,沒有把20多年來房市大多頭的「土地增值稅減半」糾正回來。因此,上述五項修法對房地產市場交易估計會引起很大衝擊;惟,長期未必能抑制房價不斷飆升。五項內容中,限制換約轉售、重罰炒作行為、管制私法人購屋等三項,會直接衝擊房地產市場交易,但不要忘記「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句名言,因此個人並不看好。



 限制換約轉售,基本上是因紅單之亂而增修的條文,本質上是預售屋銷售制度出問題,目前這種鋸箭式修法恐怕會讓業者卻步房屋預售,對中小型建商興建房屋的資金壓力會有嚴重影響,進而影響老屋重建工作,但個人深信未來業者會找到自救之道。重罰炒作行為,對違規者的處罰可按戶棟處罰50萬至300萬元,個人認為,對六都非蛋黃地區或其他縣市,轉單是有獲利但沒有如此暴利,如此處罰有違比例原則,但如何認定炒作行為,恐非易事,但增加未來訟訴是主管機關要克服工作,初期會對業者與市場造成困擾,日久業者還是會找到出路。



 至於管制私法人購屋,限購是打炒房地措施之一,私法人與自然人應一視同仁才對,內政部此舉有歧視之嫌,違反公平原則,個人認為內政部是看到私法人在購豪宅,想藉此杜絕豪宅炒作,但買得起的富豪還是可以用自己名義買下,再回租給公司,用租金還貸款,還是達到用公款買豪宅來自住效果,管制私法人購屋還是會破功。



 建立檢舉獎金制度是修法最大敗筆,除會增加地方政府業務量外,同時也會引起消費者與建商對立興訟,更會讓不肖業者或有心惡客藉此興風作浪趁機勒索廠商或民眾,會讓房地產業界人心惶惶與血流成河,影響房地產業正常發展,同時當有民眾檢舉政府標售土地是炒作行為時,政府要如何自處。



 政府要抑制房價飆漲其實並不難,只要政府落實做好三件事就有機會:第一是政府不要再標售任何土地,20多年來政府不斷標售土地,讓地價不斷攀高,地價高房價自然就高漲,當然就是炒房元凶;第二是政府要確實做好用PPP制度來興建公共住宅,公有土地交由建商來代建,沒有不合理地價,房價自然不會有飆漲可能,第三件事是落實「漲價歸公」配合實價登錄,將土地增值稅修回舊制40%、50%、60%,杜絕民眾將買房當成理財而炒房,20多年來房市不斷大利多主因在此,而第三件事是平均地權精義,但內政部主事人卻遺忘了。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房地產新聞】







 

不溯既往是關後門!花敬群憂「傷及無辜」:內心也很掙扎2023/01/19發佈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三讀通過後,內政部代理部長花敬群宣布「預售屋禁換約」不溯及既往,政策轉彎引發爭議,挨批開後門,不過花敬群強調,此舉是為避免傷及無辜,面對這樣的調整,他內心也很掙扎。



花敬群在條例通過後,宣布將用子法處理日出條款,不溯及既往,也就是法令公布之前取得的預售屋,未來將不受轉售限制,內政部則,主要是收到自住購買預售屋的年輕族群反映,擔憂目前財務狀況並不豐裕,工作與收入也可能因未來經濟變化而發生變動,如果驟然全面限制契約換約轉售,將加諸其經濟上更大的風險,與投資客一起陪葬並不公平,財會在政策作出調整,



 



禁換約髮夾彎 邱顯智批助長炒房



不過,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17日仍在質詢時痛批,花敬群過去在備詢時曾表態 「態度上並沒有不溯及既往」,內政部1月11日內政部部長信箱回覆民眾,也說修法前取得預售屋,修法後禁止轉售,但花敬群12日就髮夾彎,公開表示不溯及既往,質疑內政部打炒房剛修法就開後門,根本是投資客的恩人、年輕人的仇人。



邱顯智質疑,替預售屋換約解套是在開後門。(圖/翻攝自立法院轉播)



不溯及既往惹議 花敬群內心掙扎



花敬群對此指出,內政部針對此項議題討論許久,考量修法目的是為了抑制炒作,而不是污名化認定買預售屋的人,後來定調不溯及既往,「做這樣的調整,我們內心也很掙扎」。



一概禁止預售換約 恐傷及無辜



強調過去幾年買預售屋的人,還是有一些有換約需求的無辜民眾,簽約時可能無法預期禁止換約規定,雖然不溯及既往是較寬的認定,但在子法訂定時,可以針對換約一些項目採取比較嚴格的標準,「這是關後門、不是開後門」。



一旦立法施行後,所有換約都會被禁止換約,新買的預售屋也會被禁止換約,對於這些過往簽約的人給他換約的機會,即使到新法上路後,也只有一次不受限制的換約機會,不是房子可以永遠持續自由自在換約,盼大家能理解。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房地產新聞】







 

第1頁541543最後頁
共5521筆/共553頁
聯絡資訊
公司圖片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60號
電話:07-3964915
07-3964915客服電話
傳真:07-3964921
網站QR Code
http://www.高雄廠房買賣租售.tw-Web-QR-Code
網站資訊
瀏覽人數:327,534
房仲登入:登入
免責聲明:House-Info房屋網平台系統為租用式開放房屋買賣網站建置平台,僅提供會員查詢-高雄建地,高雄建地出售,高雄建地買賣-等房屋資訊參考,並不涉入任何諮詢、交易。 物件(服務)聯絡人公佈的資訊、文字、照片、圖形、產權、廣告內容、或其他資料若有不實或違法情事,或與客戶聯絡交易過程中若衍生民事或刑事等法律問題,皆與House-Info房屋網站無關,所有商標、文章、名稱等版權,皆歸屬原著作者所有!